close
文藝復興有位大師,就是傳說著迷透視法,而不斷地與他太太拌嘴的Paolo Uccello(1397 ~ 1475),正好可以他的作品,說明這個簡單卻不簡單的道理之重要。 Uccello可以說是義大利透視法(Perspective)奠基的關鍵人物了!據說,他每每都要鑽研透視法直到他太太再三地催促他用晚餐,他才會一邊喃喃自語道”透視學實在太好玩了”一邊踱步回餐廳吃飯…… 不過,這位如此醉心於透視的大師,在作品的表現上,一直有些”理論跟不上實務”的爭議!!!
比方說,他在1450年一系列為麥蒂奇家族所繪製的作品---《聖羅馬諾的戰役》﹝The Battle of San Romano﹞系列三幅,當中透過許多物件構成的暗示,以及部份的前縮法(即將前景縮小),使畫面呈現出強烈的空間感。 如圖一,完成於1450 年,現藏於英國國家畫廊的聖羅馬諾的戰役﹝The Battle of San Romano,三幅中的一件,蛋彩‧畫板,182 x 320 公分﹞。
 
在畫面下方,交錯縱橫地排列著許多斷裂的長矛、已陣亡的騎士與散亂的盔甲等。若將這些元素,以線性延伸,將會在畫面中央深處互相交聚,形成一個透視學上所說的焦點(或是透視點、消點)。以此方式,呈現出近大遠小的三度空間擬真效果。 至於左下方俯臥的已陣亡之騎士,若以延伸線的方式量度,會發現離我們較近的雙腿,反而是向我們左下方畫面外延伸,越靠近我們的部位,反而越形縮小。而上半身,則是與一旁的長矛一致,向畫面深處延伸而漸次縮小。
如此一來,就整個騎士的身軀來說,前景部位---雙腿---反而是縮小了,遠景部位---上半身---則如一般遠近的視覺概念,越遠的頭部,縮得越小。故這個騎士,就是前縮法的典型範例了。 通常,此一違反應有的近大遠小之透視原理,會在畫面上出現的原因,乃是為了調和過於強調近大遠小後所將產生的誇張變形。若完完全全遵守此一透視學原則與方法,此一騎士的腿部到腳步,其形體將會非常的碩大,進而會影響畫面的整體視覺效果,反倒破壞了原本透視所要表現的”擬真”。因此,Uccello以前縮法處理了這位不幸倒下的騎士。 進一步來說,Uccello能以正常的透視技巧---地上的長矛,與為視覺調和而作之前縮法---左方俯臥的陣亡騎士交互應用,以達到畫面整體的和諧,正可彰顯了他對透視的掌握,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,可說無愧為義大利透視法的開山大師之譽。
不過,若我們將他完成於1458年,收藏於Musée Jacquemart-André, Paris的《聖喬治亞和巨龍》﹝St. George and the Dragon, 油彩‧畫布,57 x 73 公分﹞(如圖二)與《聖羅馬諾的戰役》做一比較,就會發現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,而這個問題,正是前述後人說他”理論跟不上實務”的緣由囉!
 
那就是,一位在1450年已經能純熟運用透視法繪圖的大師,為何對《聖喬治亞和巨龍》一畫中山洞之處理,會相對地”平面”呢---毫無處理這一山洞與前景、背景的關係?又整體來看,這個山洞似乎像個紙紮的帳篷,沒有岩石的紋理,又兀自出現在環境中,根本不像是個在自然界裡真正的山洞呢?
尤其是,若我們詳細分析畫面中的草地與農地,依然可以看出如《聖羅馬諾的戰役》一畫中的處理模式---將一塊塊的草地進行線性延伸,同樣的將在畫面中央深處,找出透視點---可見,Uccello在繪製《聖喬治亞和巨龍》一作時,並未忘卻他早已掌握的透視法囉! 如此一來,那麼那座理當為巨龍所棲身之山洞,竟會以相對平面性的方式展現,且並不像一座真正的山洞,不就更顯奇怪了嗎???(別忘了,透視技巧原本就是為要”擬真”而出現的)!
故而過往,不少評論家,以此現象,指陳Uccello從不曾真正地把透視法的潛力發揮出來,並且進而論述說,他畫作中常出現的這種”不協調”,是他的通病。坦白說,在這個例子中,若單純由上述兩件作品的外在形式來看---也就是花襯衫第二集中的”風格分析”來看---Uceello的作品,的確是有這種不協調,也的確有未能將透視發揮到極致的缺憾。 然而,藝術的研究,往往就是如此地巧妙!
花襯衫第二集影片中,我有特別談到,透過釐清作品的時間與空間背景,方才能較精確地闡述作品的意義,而此一研究基礎,正巧能在這個例子中,發揮出決定性的功用囉!!! 根據近代學者Pierre Francastel之考據,在義大利Sienna 一代,自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初葉,一直都有舉辦一項有趣的慶典---聖喬治節。這個節慶的內容,就是群眾會聚集在廣場上,龍和妖魔會從紙板所做的山洞中跑出來。由於這個活動在Uccello所活躍的佛羅倫斯也相當盛行,且活躍的時間也與Uccello在佛羅倫斯的時間有所重疊。因此,Pierre Francastel認為,這件1458年的《聖喬治亞和巨龍》絕不是Uccello的退步之作,也絕不是突兀的構圖,更說不上是所謂的”慣常的不協調”,而是因為作者在刻畫的是”聖喬治節”的場景,一個真真實實的節慶之物---紙板所做的洞窟。
這幅畫作,正是個對戲劇活動、節慶活動的描繪,而活動中的山洞,就是長成這個樣子的囉! 換言之,Uccello沒有退步,也沒有背離他創作的初衷,也沒有忘掉透視法;相反地,正是因為他要堅守他的創作立場,所以他再現了一幕”他親眼所見的聖喬治節”,這對創作人來說,就是一個”具體的物像”、就是一個一般的場景囉!!!Uccello在聖喬治屠龍一話中的刻畫,反而是正確的!!! 如此一來,兩種評價正好像是地球的兩極,成為了完全對立的觀點----一者認為不協調、突兀、功力退步,一者認為,這剛好是反映了他終於創作原始動機,忠於表現”具體物像”與”具體場景”的必然! 而會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評價的關鍵,就在於兩者所運用的研究方法的差異所致。一個目標是觀察外在形式的發展與變化,一則是以發掘作品內在意涵為目標,會導出完全不同的評價……
可以確定的是,倘若沒有明確的時間與空間線索為先導,那麼Pierre Francastel大師的推論,就很難成立了! 也就是指,”十四到十六世紀初,在義大利Sienna一代流行有聖喬治節祭典,而在佛羅倫斯也相當風行;又此節慶正式以紙板表現出山洞,龍與惡魔由此鑽出……”這一史料的佐證,在Uccello的藝術研究中,扮演了一個相當關鍵的作用! 所以說,認識時間與空間,不只是認識藝術的開端,更是深入研究藝術發展與建立準確評論基礎的開端!在這裡,入門功夫就絕對不只是入門功夫而已了!!!! 簡單不簡單啊!!!!
arrow
arrow

    asiaunique1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