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羅馬時代一直有其獨到的貢獻,且其價值並不輸給希臘時代。整體而言,羅馬時代的藝術理論,完成了以下幾項重要的工作。整體而言,羅馬一代的許多理論,走向一種折衷主義的路線,將原本分歧的希臘理論,導向一種新的思考。
首先,羅馬人對自然美以及藝術與自然的關係,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。比如說,號稱古西羅四大派之一的斯多葛派(Stoicism),就提出了世間萬物、現象、有許多是美麗的,甚至連看似醜陋的部分,也是為了凸顯美而存在的。也因此,推導出大自然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家之觀點。
在該派當中,著名的哲學家皇帝奧里略(Marcus Aurelius)還曾提出了「大自然為了美而創造許多生物」的觀點。 嚴格來說,希臘人對藝術與自然間,也有過不少論述,但羅馬人這一觀點,在某種意義上,比希臘的理論更進了一步,甚至可以說,促進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改變與互動,也帶起了羅馬藝術中一項獨步西方藝術的特質---風景畫。
如圖一,梵諦岡美術館所藏之羅馬壁畫,其題材內容可以說正是標準的風景畫囉。
 
其次,是關於得體論(Decorum)的看法,此一理論不是羅馬時代的創見,但卻有了新的解析。主要是在於,斯多葛學派認為,得體不僅止於作品的外在比例,更涉及作品的內容,特別在文學與演說等領域,內容上的得體更顯重要。而這裡所說的內容上之得體,不脫道德與審美方面的角度。 此一主張貫通整個羅馬時代,而大師西賽羅(Cicero)正是當中的代表,關於他的討論,會整理在最後一段囉。
如圖二,文藝復興時期被挖出的勞孔像Laoccon(約成於西元前150年),在17世紀起陸續被理論家為文稱讚的原因之一,正是因為由主角之表情來看,此作品適切地表現出了,身為盡其職責而被阿波羅懲處致死,並拖累其子嗣之下的無奈;也同時展現了他不畏死亡,善盡其責的高貴精神。若無這樣的內容之讚譽,此作品之價值,可能不會如此之崇高了。
 
第三個貢獻,則是提出了藝術與美是獨立的,是本質上的,不會因為批評或讚美而有所改變。也就是說,讚美不會使事物更美,批判也不會使之更醜。這一主觀上認定的藝術與美之思考,在當代藝術中有著一定的影響力。可以這麼說,假設沒有這樣的自我認知,梵谷就不會一直畫下去了;更可以說,單純表達自我內在感受的作品,不在意外人評價的創作,如超現實主義的達利,也將不會存在了。
羅馬時期另一大派別則是依比鳩魯學派(Epicureanism),當中的大師Titus Lucretius Carus,則有許多影響深遠的創見。 比如,他是第一位對人類的感官、感覺等功能,進行大量考察的的理論家。 他甚至肯定人對快感的追求是自然的,更是一種天性,是對生命的肯定。 這一點在羅馬藝術中,其實見怪不怪的。若仔細地探索一下龐貝城(Pompeii),就會發現當中有不少風月場的壁畫,如圖三,坦白說,內容雖然露骨,但還真的不失一定的美感。
 
事實上,Lucretius也曾提過,適中的快感是更重要的……那麼,這樣說來,這種內容露骨但外在表現卻具美感的作品,應該算得上忠實地反映了他的理論。 補充一下,羅馬人對性有時候挺奇妙的,某些情況下,他們將男性生殖器視為一種護身符;因此,在羅馬文物中,以男性生殖器為”夜行燈”的作品,相當多囉!如圖四,藏於大英博物館中的羅馬夜行燈。他們認為,這種男子氣魄能”驅邪”……
 
不過,Lucretius也曾提出美和愛是等同的,且必須相互結合的理論。這樣的論點,可以說為後續的基督教美學,打下了基礎! 另一個值得補充的內容則是,他提出了一個藝術與文明俱進的看法。簡單的說,人類的美感以及對藝術的觀點,都會隨著文明的演進而開展,比方說,他認為步入農業時期後的人類,開始懂得欣賞自己身體的美感,故而崇尚健美的身形。 又在農業時期,人類已得著溫飽,故而追求一種精神的慰藉,於是從模仿自然中,逐步發展出了藝術,像音樂就是來自於鳥叫、風吹蘆管等等…… 這一觀點,可說為藝術、審美與文化發展間的互動,架構起了論述的橋樑,更為日後藝術與物質文明、藝術與社會學之間的闡述,提出了整合論述的先聲……
至此為止,我們可以洞悉羅馬藝術理論的架構。首先,藝術及審美涉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,這是一種人對環境之間的觀點。 其次,則是人與社會、人與人之間的關聯,無論是有關於人與人之間的”道德問題”,或是所謂的”藝術與社會之關聯”,都不脫此一範疇。 第三個領域,則可說是超過自我與人類的觀點,如”主張藝術與美不會因為批評而有改變”的形而上思考,這一類型的論點,則將藝術與美,架構在超過這個有形的、有感的世界之上了。 最後,將情慾等問題與藝術之間進行了聯繫,可以說直接面對了人性中的”惡”、”低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”,這種人與低於人之層次間的比對。如此,在人與低於人之間的課題,也成為藝術理論的領域了。 可以說,日後文藝復興藝術理論中的四種人與宇宙的關係---“人與超於人”、”人與自然”、”人與人”以及”人與低於人”的四種對比思考,在此已見雛型了!
而被譽為人文主義觀點的奠基者---西塞羅,是以上諸多觀點的重要整合論者。 第一個值得分享的,應該是他對”美”的分類之看法,而”分類”這檔事,實際上正是亞里斯多德理論的延續與運用囉!也可以說,正是運用人類的”理性”思考以面對含有感性成分在內的藝術課題。 這個觀點,應該可以再分為兩個有意義的貢獻,一是肯定人作為一個含有感性與理性的整體---感性創作與理性分析並存;其次是,肯定藝術這個領域具有可以理性理解與感性認知的雙重價值。
就西塞羅而言,他對美的分類大部分都是延續舊有的,比方說”理智與感覺”、”功力與目的”、”自然與藝術”等分類,都是過去既有的;不過,”男性與女性”的分類,就是一項新的分類方法了!他認為,男性是尊嚴美(Dignitas),女性是秀美(venustas)。 而這個方法,在後許多討論古希臘羅馬建築時,就常被運用了。如圖五所示,將多立克柱(Doric Order)形視為男性比例、愛奧尼亞柱形(Ionic Order)視為女性,其理論源頭就可以追溯至此。
 
延續他對美的分類,他對藝術的分類,也有著類似的看法。也就是有著延續過往的觀點,再加上個人新見解的趨勢。 如他曾認為,藝術可分為創作之藝術,如雕塑;以及研究的藝術,如幾何學等。或者是能否引起快樂、愉悅等比較傳統的分類法。也提出過較有獨創性的看法,比方說眼睛的藝術、耳朵的藝術等類似近代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這樣的分類法。
有趣的延伸性討論是,西塞羅同步提出了對各類藝術的簡易”高低評論”。比如,他認為有聲藝術勝於無聲,因為更能深入地表現肉體與心靈;但無聲的藝術,通常只能表現出肉體。而在有聲的藝術中,演說又高於音樂、詩歌。換言之,西塞羅一腳將藝術的分類討論,帶入了簡單的藝術評論……
西塞羅第二個值得探討的貢獻,則是他對美與藝術的定義領域的開展。如西塞羅認為”美是個部份的適當比例,加上賞心悅目的顏色”,而這一定義,說實在也是一個傳統的概念---“各部分的適當比例”,加上了一個他獨有的創見---“賞心悅目的顏色”。事實上,”賞心悅目”的顏色在古希臘、羅馬藝術中,並非是”罕見”的。如圖六,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墓室壁畫,色彩就很豐富。故可以說,自古埃及直到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作品中,多半都是有上色的。
只不過,他是第一個由理論層面,肯定色彩是很重要的理論家。又如他提出了”內在感官”的說法,他認為人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判斷力,故而能對美與藝術有著超越其他動物的感知。他也認為,人類是唯一能對秩序、適宜等有所感知的動物。 更重要的是,他認為,當自然和理性由感覺提升到精神世界時,自然和理性就是內在感官的重點了!!!這一點的內涵是這樣的,西塞羅認為,自然和理性本是由對外在世界的、表現形式的感覺為主體的,可一旦成為以精神世界為主的討論時,就可以發現美、一致性、秩序性等各種特質。而且,更可以在外在行為中、思想中展現出來;甚至,所展現的成果,還可以比外在的世界來的更多。
對他來說,這種內在感官---“自然與理性”---正是一種普遍的人性…… 這一觀點,在藝術上的黃金比例課題上,就能得到驗證。 之前就有分享過,黃金比例的概念形成的源頭之一,正是來自對外在世界萬事萬物之分析所得,成為了一種數學公式。當然,也就是人類在貌似紛雜的自然界中,感知到了”秩序”…… 而一旦我們”理解了這樣的秩序感後,並提升到精神層面”,人類就能”運用這樣的原則”,並開創出原本世上沒有的”新作品囉”---也就是所謂的”比外在的世紀更多”的展現!!! 如圖七,希臘、羅馬神殿,其正立面,就是運用”黃金比例”而設計的,正是此一論述最好的證明!
 
關於藝術方面的見解也是如此,他也是由傳統的成就中為基礎,再加入了些自己的新觀點。 首先,他在藝術與自然的比較方面,繼承了斯多葛派的觀點,認為藝術是無法模仿自然的創造力的,故而藝術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。 關於創作方面,他與柏拉圖的看法相近,認同藝術家是模仿腦海中的、更美的藝術形象,是透過心靈和想像使之永存的。 至於新的開拓,則在於他只肯定了藝術的多樣性,而非以單一的標準界定何為藝術而何者為非,以及肯定了藝術需要有部分的”無意識的直覺”,這兩點對於日後藝術史學以及創作論都有深遠的影響。 他也曾提過一條有關藝術評論的論點,就是”公眾的尊重,是各門藝術的謬思”,這一將藝術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良好互動,視為藝術發展中之關鍵的看法,也深深影響了日後的啟蒙主義時代對藝術的觀點。
近代有一段著名的藝術史公案,就是Gustav Klimt的”Fakultätsbilder”(Klimt University of Vienna Ceiling Paintings),正反映了西塞羅的這個”公眾”對藝術非常重要的觀點。 克林姆在1910年以”哲學”、”醫學”與”法理”三個題材為維也納大學製作天頂壁畫時,即不斷地遭受當時保守主義者與社會群眾的一些負面批判。當時社會上多半以他的畫作充滿了色情、變態、墮落、不堪入目、有損國家大學的莊嚴與地位等,對這一系列的作品進行攻擊。 後來,這樣的大眾批判聲浪大到縱使此系列作品已經完成了,卻始終無緣在維也納大學公開展示。最終,毀於1945年納粹撤退之時。 如圖八,當中的”醫學”,是被毀前僅存以彩色相片保留下影像的作品,其餘的只剩下素描與少量不全面的照片了。
 
學者Carl E. Schorske,在其著作”世紀末的維也納Fin-De-Siecle Vienna: Politics and Culture”一書中,就曾以這個例子為證,闡述為何維也納縱使出現了許多前衛的現代主義大師,但維也納卻無法成為現代文化的領導城市……… 西塞羅的真知灼見,可見一斑……
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看待西塞羅的貢獻,他整合了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以及前輩斯多葛派們的觀點,然後又開展了自己獨到的見解;他又以藝術與自然、藝術與社會的角度,架構了許多美與藝術的見解。是一種以兼容並蓄的融合為出發,而後再走出一條創新的道路之成果!無怪乎,曾有人提出,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,不過就是”西塞羅”的復興,或許有些誇張,但有一定的真實……
羅馬,不單是希臘的繼承與模仿,而是由希臘的基礎,再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!希臘人不也曾是如此嗎?我相信,小到個人的生命歷程,也應該是如此的!!!願我們每個人,都是由折衷而後開創出一番新局的”西塞羅”!!!
arrow
arrow

    asiaunique1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